故事原文:
宋代的朱熹《答許順之書》:“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,正是鶻侖(囫圇)吞棗。”
故事簡介:
相傳古時候,有個喜歡自作聰明的人。有一次,他向一位老醫(yī)生請教,吃什么水果對身體最有益。
老醫(yī)生對他說:“水果各有各的特性,每種水果對人的身體都有益處,但吃多了,也會帶來害處。比如說吃梨子對牙齒有好處,但吃多了,就會損傷脾胃。棗子呢,對脾有滋補作用,但吃多了,對牙齒又不利。所以吃什么東西都要適量。”這個人搖頭晃腦地說:“我有辦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處,又可以使身體不受傷害。”老醫(yī)生問道:“你有什么好方法呀,能告訴我嗎?”這個人說:“我的方法就是,對不同的水果,用不同的方法去吃。比如吃梨子,只在嘴里嚼,不咽下肚去;吃棗子,不用牙齒咬,整個兒吞下去。這樣,就有益無害,既不傷牙齒,也不傷脾胃了。”
老醫(yī)生聽了,忍不住笑道:“你這個方法不好。吃梨子只嚼不咽倒還可以做到;吃棗子不嚼而咽,卻很難。而且你那樣囫圇吞棗,也沒法體會到棗的滋味啊!”
蘊含道理:
1、做事不要著急,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,強行一步做好,要按事物的一般規(guī)律,正確處理;
2、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,不要含含糊糊。